阜外心血管医院院报 2013年07月 第91期
朱晓东:成就源于非功利的追求
■“老师们的言传身教使我终生受益”
置身于良好的工作氛围中,朱晓东每天都心情愉快地投入工作,不怕苦不怕累。在冠脉外科开展初期,为了改进冠脉吻合技术,他不停地琢磨、练习缝合,回到家也不休息,只是埋头在乳胶心脏模型上一遍遍练习缝合技术。干劲冲天的他常常是白天忙完门诊、病房和手术室的工作,晚饭后接着到心导管室,从晚上8点干到翌日凌晨一二点。实在困了,就利用换病人的间歇,靠墙站着闭会儿眼。“有一年夏天,我们穿着沉重的铅衣在不足50平方米、密不透风的心导管室工作,实在酷热难耐。总务科听说后派人来闷热的心导管室看大家工作,不到一小时,那位同志就热晕了过去。第二天,总务科就给心导管室送来了电扇。”朱晓东笑着忆及这段往事。
尽管临床工作繁忙而艰苦,但朱晓东并未就此放弃学习和科研。为了适应学术需求,大学里学俄语的朱晓东开始突击英语,他几乎把所有的业余时间都用在英语学习上,每天要背50〜100个英文单词。有一次,朱晓东走在从医院回家的路上,由于只顾低头背生字,一头撞在电线杆的钢丝绳上,额头留下一片血肿。不仅仅是学英语,凭着刻苦钻研的精神,他努力争取到的国家“六五”、“七五”、“八五”等攻关项目也相继开花结果。
上世纪70年代,专业参考书一书难求。朱晓东就琢磨,能不能利用阜外医院的优势,结合个人学习心得,写一本实用的心脏外科专著呢?从1970年开始,朱晓东抓紧一切零碎时间构思下笔。书桌底下福尔马林浸泡过的心脏标本不时地被他拿出来翻看核对,久而久之,他对福尔马林的刺激气味已是浑然不觉。为了便于读者理解,他亲手手绘了各种示意图,并让妻子吴锡桂大夫试看,“如果我看不明白,他就会毫不犹豫地撕掉草图,扔进垃圾筐里重画。有时突然来了什么灵感,他会深更半夜起床去画上一阵子直至黎明。”朱晓东当时著书的情形,在吴锡桂大夫的回忆中历历如昨。
历经10年苦战,《心脏外科基础图解》终于在1980年正式出版发行。该书一面世便大受欢迎,甚至还出了手抄本——原来,医院里的一位年轻大夫,由于没有得到原书,为了学习,就自己抄了一本。此后的30年中,这本书前后两版共5次印刷,不断有年轻的同行告诉朱晓东,他们就是照着这本书从心脏外科起步的。“能够对人家有点帮助,就说明没有白干。”朱晓东欣慰地说。
(未完待续)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