阜外心血管医院院报 2014年10月 第101期
专家风采
李一石
李一石,1951年出生,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现任临床药理中心顾问专家,兼卫生部心血管药物临床研究重点实验室主任,药物临床试验机构主任。1974年大学毕业,1987年获协和医科大学阜外医院心内科电生理专业硕士学位,1988〜1991年美国贝勒医学院得克萨斯心脏病研究所暨圣路克教会医院、卫理公会医院心内科研修,1991年7月回国在阜外医院工作至今。坚持心内科临床工作,出门诊、临床查房等。享受政府特殊津贴的心内科专家。发表药物临床研究相关学术文章200余篇。主办多项国内外学术会议。培养博士生、硕士生多名。
自1998年主持阜外医院心血管新药临床评价科研工作以来,已牵头完成心血管I-IV期新药临床评价研究近百项。“九五”、“十五”、“十一五”承担国家GCP科技课题,“十五”组织牵头“863”的GCP专项课题(子课题医疗单位19家)。2001年卫生部批准成立我国第一个“卫生部心血管药物临床研究重点实验室”,任主任至今。2008年重点实验室成为卫生部第一个通过中国合格评定国家认可委员会的ISO 17025实验室认可(No.CNAS L3456)的实验室。目前进行药物基因/蛋白质/代谢组学临床研究,并指导临床个体化用药。曾获2006年中国药学会科学技术二等奖,2000、2009年北京市科技进步奖各1次,2009年中国女医师协会五洲女子科技奖—临床医学科研创新奖,2010年北京市西城区“十佳白衣天使”奖,2011年协和医大“优秀教师”奖等。
担任中国女医师协会副会长、常务理事;北京药理学会临床药理专业委员会、中国女医师协会心血管病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国药学会临床药理专业委员会、中国毒理学会临床毒理专业委员会、中国药学会药物临床评价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药理学会、北京药理学会、中国毒理学会理事。担任《中国临床药理学杂志》副主编,《中国新药杂志》、《中国药学杂志》、《Clinical Therapeutics》、《中国药物警戒》、《中国循环杂志》等杂志编委。
李立环
李立环,医学博士,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生导师。1973年毕业于蚌埠医学院。1981年硕士研究生毕业于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1987年博士研究生毕业于北京医科大学。现任麻醉中心顾问专家。
从1973年起一直从事麻醉学专业的临床、科研和教学,作了许多开拓性的工作。70年代末期,首先在国内创立了ACT肝素剂量反应线监测体外循环中的肝素抗凝和拮抗;首先将钙通道阻滞药和β受体阻滞药作为麻醉前用药用于冠心病病人的麻醉,并用于术中和术后的处理;主持完成了历经10年,由25家医疗中心参加的国家I类新药心肌肽II、III、IV期临床研究;提出了完整的血液保护理念,发起了由32家医疗中心参加的“氨甲环酸减少心血管外科手术出血量和血制品输入量的临床研究”,取得了显著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在国内,率先开展了非体外循环下冠状动脉搭桥术的麻醉,并为国内心血管手术快通道麻醉探索出简便可行的办法;为30余家医院开展冠心病搭桥术提供麻醉学领域的帮助。多次受国内外医院邀请进行麻醉技术展示和讲学,屡获赞誉。对冠心病、肥厚性梗阻型心肌病等疑难重症手术的麻醉、围术期顽固性心律失常和低排血综合征有其独到的见解及处理能力。其心血管麻醉的理论和技术,为阜外医院的外科治疗达世界先进水平做了重要贡献。现积极倡导在心血管外科手术和围术期应用控制性循环的理念管理病人,并从事循环调控和围术期脏器保护的研究。
2005年创办发起了“国际华人心血管麻醉论坛”,为每年一次的国际性的心血管麻醉会议。曾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1项、教育部科技进步奖一等奖1项、国家教委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中华医学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现任《中华麻醉学杂志》、《临床麻醉学杂志》、《中国循环杂志》、《麻醉与监测论坛》常委编委,《国际麻醉学与复苏杂志》、《麻醉与镇痛中文版》编委。曾任北京医学会麻醉学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华医学会麻醉学分会常务委员、中华医学会麻醉学分会心胸麻醉专业组组长。主编《心脏外科手术麻醉》、《临床心血管麻醉实践》、《阜外心血管麻醉手册》、《临床麻醉学热点-心血管问题剖析》(中美医生合著)等。主译《临床麻醉学》、《小儿心脏病麻醉》、《心血管手术和麻醉临床指南》、《术中食管超声心动图》、《实用心血管麻醉技术》及KAPLAN《CARDIAC ANESTHESIA》等。
蒋世良
蒋世良,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1975年6月毕业于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四军医大学医疗系。1994年8月至1995年8月在日本熊本大学医学部放射线科研修。2001年开始享受政府特殊津贴。
现任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国家心血管病中心阜外医院高级职称聘任委员会主任委员、放射影像中心顾问专家、国家心血管病专家委员会第一届委员会委员;国家卫计委心血管疾病介入诊疗技术管理专家工作组副组长、心血管介入质量与控制专家委员会先心病介入组组长;中国医师协会心血管内科医师分会结构性心脏病工作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亚太心脏联盟结构性心脏病分会第一届副主任委员、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分会第九届委员会结构性心脏病学组顾问、北京市心血管介入质量控制和改进中心专家委员会顾问、北京医师协会放射影像专科医师分会常务理事。
主要从事心血管疾病影像诊断及先心病和瓣膜病介入治疗工作,负责承担国家“九五”公关课题1项,参加国家及部级科研课题6项。先后获国家级二等奖1项,部级一等奖2项、二等奖5项、三等奖各2项;荣获中华医学会颁发的“中国介入心脏病学杰出贡献奖”及中国介入心脏病学大会(CIT)理事会颁发的“介入心脏病学突出贡献奖”。担任10种专业杂志的编委和1种杂志的执行主编。培养博士生10名。
张澍
张澍,医学博士,博士生导师,全国政协委员,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内科管委会主任,心律失常中心主任。
目前担任中国医学科学院学术委员会委员、协和医学院临床学系副主任,中华医学会心电生理和起搏分会前任主任委员、中国医师协会心律学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国老年保健医学研究会老年康复分会副会长、北京市医学会心电生理和起搏分会主任委员、中华医学会心电生理和起搏专科医师培训中心主任、卫生计生委心血管介入诊疗管理专家工作组组长、国家心律失常介入治疗质控中心主任、国家医学考试心血管病医师考试委员会主任、《中华心律失常学杂志》总编辑、美国心律学会Fellow、欧洲心脏学会Fellow、世界心律失常学会(World Society of Arrhythmias)理事兼秘书长(2017〜2021将担任主席)、亚洲心脏学会(Asia Heart Association)心律失常委员会主席、亚太心律学会(Asia-Pacific Heart Rhythm Society)副主席(2017〜2018将担任主席)、亚太心律学会White Book(APHRS White Book)主编、欧洲心脏起搏杂志(Europace)国际编委、亚太心律学会杂志(J of Arrhythmia)国际编委、美国《Journal ofInnovations in Cardiac Rhythm Management》国际编委。
承担并完成多个国家级科研项目:先后牵头完成国家“十五”攻关课题2项、“十一五”1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2项;“973”子课题1项、“863”1项、北京市自然基金1项、首都发展基金1项;卫生部、教育部研究课题多项,目前正在进行“十二五”课题关于心律失常的研究。国内外发表论文200余篇,主编专著8部。其主编的《实用心律失常学》、《临床心律失常学》被卫生部指定为专科医师培训教材。2003年、2004年及2010年分别荣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008年甘肃省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2009年教育部科技进步一等奖,2007年、2010年中华医学科技奖二等奖,2010北京市科学技术奖三等奖。
作为国内心血管病、心律失常专家,为我国心律失常治疗的规范化、新技术推广和适宜治疗做了大量工作,积极推动科学普及工作,在各种媒体杂志做宣教和讲课,也作为我国心律失常领域在国际的代表人物,积极推动国际交流,曾在北京成功主办2009亚太心律学会第二届年会,并将作为大会秘书长,于明年9月主办第十五届世界心律失常大会。
王巍
王巍,1984年8月毕业于北京医学院医学系后分配到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工作。历任住院医师,主治医师,副主任医师和主任医师,其间师从我国著名心血管外科专家郭家强教授攻读博士研究生并获得医学博士学位。先后到日本兵库医科大学、美国田纳西大学医学院和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医学院进修学习和做博士后研究。
现任阜外医院外科管委会主任、成人外科中心副主任、26A病区主任,博士研究生导师。中华医学会胸心血管外科学分会常委、中国医师协会心血管外科医师分会第二届委员会委员及其所属瓣膜病学术委员会委员、北京医学会心外科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北京医学会器官移植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医学装备协会专家数据库专家、《中国循环杂志》常务编委,教育部留学回国人员科研启动基金评审专家,参与了卫生部医疗行业价格规范和移植规范的制定。
“十一五”期间承担科技部“十一五”支撑计划“心肺移植关键技术研究”和“863”重大课题有关干细胞研究的子课题各1项;北京市自然科学基金“RNA干扰抑制心肌骨桥蛋白表达逆转扩张性心肌病心室重构的研究”1项;“十二五”期间承担科技部“863”重大课题“心脏移植标准化技术及免疫调控研究” 1项。主持多中心伴有二尖瓣病变的慢性心房颤动射频消融治疗的注册登记研究。曾获国家科学进步奖2项,中华医学二等奖1项,北京市科学进步三等奖1项。
在瓣膜成形及替换、晚期心脏病、心衰、心脏移植、冠心病以及房颤射频消融等疾病的治疗方面有较深入的研究。在国内较早参与心脏不停跳和小切口微创搭桥,较早开展了ECMO的应用与推广,全腔镜下射频消融治疗心房颤动,对伴有肺动脉高压的先天性心脏病的治疗具有丰富经验。率先开展经心尖的TAVI技术,为患有多种合并症的高龄患者成功实施了TAVI手术。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