阜外心血管医院院报 2015年06月 第106期
主任简介
孙兴国
功能检测中心主任,主任医师,特聘教授。
80年代中期,在潍坊医学院主持筹建运转国内最大的麻醉危重医学系,任研究室、教研室和系主任;主持完成国自然心肺复苏课题2项。90年代中期远赴Harbor-UCLA师从心肺运动之父Karlman Wasserman学习工作18年,专事氧气代谢在心肺疾病的临床应用,终于用20多年的时间孕育构建了整体整合生理学医学新理论体系。
主要研究方向:人体生命整体整合调控;人体功能一体化健康管理;整体整合生理学医学理论及应用;各种慢病的防治康养一体化管理;心肺运动试验(CPET)理论和实践;CPET、心电图和动态心电图;肺功能、血气分析;远程心电监测;无创逐博血压监测;动态血压监测;运动平板试验;直立倾斜试验;呼吸睡眠监测等。倡导国产医疗器械设备客观定量评估国家中央平台建设。回国后更关注以整体论指导国产医疗设备的质控、更新、研发和升级及国家中央平台建设,特别是心肺运动系统和逐搏血压等设备的国产化研发。
目前主要学术任职有国际心肺运动研究联合会中国分部筹建负责人,北京康复医学会心肺代谢运动康复分会主任委员,中国医师协会心血管病康复分会副主任委员,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肺功能学组副组长,中国医药信息学会心脏监护委员会执行副主任委员,中国体育运动与健康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兼秘书长,国家体育总局运动医学保障委员会学术负责人,中国老年保健医学研究会理事,中国康复医学会心血管病分会常委,健康管理委员会委员,中国老年学学会老年医学会心血管病专家委员会常委等。主要在Circulation、JACC、Chest、JAP等杂志发表学术论文100余篇。美国APS、AHA、ACC、ATS、ACCP、ACSM等多学科协会会员和多家杂志编委及审稿人。
陈曦
1982年毕业于武汉大学生物化学专业获学士学位并分配至阜外医院生化研究室工作,1990年在中国协和医科大学获硕士学位,1994年在日本九州大学获博士学位。1995年破格晋升为研究员。1999年任生化研究室主任,2003年起任临床检验中心主任,兼卫生部再生医学重点实验室信号转导课题组组长。2000年起任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博士生导师,2008年起任临床检验诊断学博士生导师。现任北京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会理事,中国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会脂质与脂蛋白专业委员会委员,北京检验医师协会理事,《中华检验医学杂志》、《中国循环杂志》编委。
主要研究领域:1.生物活性小分子对缺血性心脏病的作用及机制;2.生物活性分子及药物协同干细胞治疗缺血性心脏病的转化医学研究;3.心血管疾病风险预警标志物研究。
重要科学贡献:1.开启脂类生物活性小分子溶血磷脂酸(LPA)与心肌损伤的研究。2003年在国际上首次报道急性心梗患者血清LPA水平显著升高,随后研究发现,心肌缺血后LPA活性分子信号系统被激活,LPA受体基因敲除鼠缺血损伤心肌的纤维化加重,为发现新的抗心肌重构药物靶点提供了重要科学依据。2.提出活性小分子和药物预处理提高移植干细胞疗效的策略,论文发表于本领域权威杂志Stem Cells,被干细胞研究顶级杂志Cell Stem Cell引用,总SCI他引130次以上。2008年发现LPA预处理保护移植干细胞,该研究发表于Stem Cells等本领域著名杂志。同年发表论文,报道心血管病常用药物洛伐他汀对MSCs的保护作用,开辟他汀类药物的新疗效;其研究具有重要的转化医学意义。该研究获2012年北京市科学技术奖一等奖。3.着力于不稳定斑块的风险预测研究。
陈曦教授领导课题组发表SCI论文30余篇、中文核心期刊论文40余篇;培养博士后2名,博士生11人,北京市科技新星1名。陈曦教授从事心血管疾病相关科学研究20余年,特别致力于生物活性小分子与心血管病关系的研究,是中国磷脂信号分子专题研讨会的牵头人,促进中国磷脂信号分子的研究网络的形成,倡导信息和资源共享,是国内磷脂信号分子及其转化医学研究的主要推动者,为我国在该领域研究占有一席之地做出了积极贡献。
姚焰
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协和学者特聘教授,美国心律学会FHRS。心律失常中心副主任,一病区主任。入选国家“百千万人才”并获“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荣誉。
长期专注于心房颤动、复杂房速、器质性心脏病室速、猝死和晕厥等的机制研究和治疗,迄今已完成一万多例导管消融,大多为来自全国各地的复杂疑难病例。因所取得的一系列成就而享有国际声誉,成为迄今唯一参与制定国际顶级学术指南的中国专家。先后应邀到日本、美国、英国等国家进行学术讲座和手术演示。迄今已对近百名来自英国、美国、澳大利亚等主要医学中心的心律失常专家进行了培训,具有较广泛的国际影响。2012年成为唯一在欧洲进行手术演示的中国医生。
主要学术成就:1.在难度最高的器质性室速消融方面,无论总数及成功率均居国际前茅。致心律失常右室心肌病(ARVC)室速消融病例为国际最大系列;特发性室速/室早例数和种类均居为国际之最。各种复杂疑难的器质性心脏病室速的消融治疗均为国内之最。2.独创了心房颤动的个体化线性消融术式,累计个人房颤消融量居国际前茅,占阜外医院总量65%,其中复杂和高龄病例占90%以上。3.首创对Brugada综合征室颤进行消融治疗。4.首创对心房去迷走化疗法治疗血管迷走性晕厥。5.率先提出全三维电生理模式,明显提高疗效和安全性。6.改良了房间隔穿刺术。7.独创单侧股静脉导管消融术,显著减轻射频消融的患者痛苦和损伤。8.率先探索经胸穿刺心内消融特殊室速。
承担多项国家“十五”、“十一五”、“十二五”的研究项目和多个国际多中心研究。目前担任European Heart Journal,Heart等国内外多份核心学术刊物的编委和审稿人。亚太心律学会高级培训导师。中华医学会心电生理和起搏分会首任青年主委,现任房颤和室速工作委员会副主委,中国医师协会心律学会总干事,同时为国内外多家医院名誉主任和客座教授。
王国干
医学博士,博士研究生导师,心内科主任医师,急重症中心副主任,重症后病房主任。
1983年蚌埠医学院医疗系毕业(学士);1988年兰州医学院心内科硕士研究生毕业(硕士);1994年中国医学科学院、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内科学博士研究生毕业(博士)。
曾在安徽医科大学附院心内科工作3年。1999年在澳大利亚墨尔本EpworthHospital研修;2001年赴香港中文大学,威尔斯亲王医院研修。2002年聘为心内科主任医师,2003年担任心内科急重症中心副主任,内科七支部支部书记。先后管理急诊室、内科ICU病房、心内科病房。擅长各种心脏病诊治、危重症心血管病人抢救、危重心律失常治疗、危重心力衰竭的治疗、晚期心肌病的治疗、心包积液穿刺、床旁血流动力学监测、床旁临时起搏器安置术及超声心动图诊断技术。
积极地参与临床科研,参加国际多中心合作课题2项,国家“七五”攻关课题1项,国家“九五”攻关课题1项。参加国家“十一五”攻关课题1项。申请到2006年、2012年教育部高等学校博士学科点专项科研基金2项,2009年北京市教委科研基金1项,2009年首都医学发展科研基金1项。
指导培养硕士5名,培养博士研究生6名。发表论文70余篇,其中多篇SCI文章。参加编写专著2部。目前担任中国医师协会、急救及复苏分会委员,卫生部应急事件咨询委员会专家组专家,《中华急诊医学杂志》、《中国急救复苏与灾害医学杂志》编委。
闫军
主任医师,小儿心外科中心副主任,二病区主任,硕士生导师。1999年5月〜1999年8月在英国伦敦皇家儿童医院心外科学习,2002年破格晋升主任医师,擅长小儿复杂心脏手术。为适应现代美学观点,能够熟练掌握微创心脏手术,受到患儿家长好评。总手术成功率高于外科总体平均值(98%)。
辅导副主任医师心脏手术。承担有关先心病研究博士生导师组工作,培养博士生10名,已毕业8名。目前自己培养在读硕士生4名。在核心期刊以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发表文章20余篇。
在婴幼儿复杂先心病外科治疗方面作出了突出的贡献,婴幼儿法鲁四联症外科治疗达到国际水平,双向腔静脉肺动脉吻合术在复杂先心病治疗当中的作用临床研究达到国际水平,参加国家“九五”攻关课题“提高婴幼儿重症先天性心脏病外科治疗疗效的临床与实验研究”并作为分课题负责人。现在开展小儿肥厚性心肌病治疗。
获奖情况:1.参加卫生部课题“婴幼儿复杂先心病的外科治疗临床研究”,为主要完成者,获1998年北京市科技进步二等奖。2.经右外侧小切口剖胸小儿先天性心脏畸形矫治术的临床研究,为主要完成者,获2000年北京市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3.国家“九五”攻关课题“提高婴幼儿重症先天性心脏病外科治疗疗效的临床与实验研究”获2002年中华医学科技奖二等奖。4.“先天性大动脉转位外科治疗关键技术与临床应用研究”获2010年中华医学科技奖三等奖。5.“杂交技术在危重复杂先天性心脏病治疗中的应用研究及推广”获2013年宋庆龄儿科医学奖社会力量奖。
研究课题:1.波生坦探索性治疗合并手术适应症临界性肺动脉高压先心病的临床研究。2.Coseal外科胶预防心脏术后心脏粘连的实验研究。3.体外循环下可回收气管支架置入治疗气管狭窄的动物实验研究。
孙寒松
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生导师。现任成人外科中心副主任兼八病区主任。1984年毕业于武汉同济医科大学,同年进入阜外医院从事外科临床及科研工作。1993年在北京协和医科大学获得博士学位。1997〜1999年在美国俄勒冈圣文森医院心脏外科中心深造。
从事外科临床工作30余年来,可熟练完成各类心血管病手术,在冠心病、终末期心衰等心脏病的外科治疗方面有扎实的理论基础和丰富的临床经验,同时擅长心脏病的微创外科治疗。
在长期的工作实践中,不断摸索总结临床经验,潜心攻关技术难题,注重进行科学创新。突破性采用自体三尖瓣后叶作为修复材料行主动脉瓣成形,为提高主动脉瓣成形手术的疗效做出了一定贡献。在国内外率先开展同期外周动脉支架和不停跳冠状动脉旁路移植的杂交手术,为冠心病合并外周动脉狭窄的高危患者群体提供了一种有效的治疗方案。在国内外首次发现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OPCAB)术前不停用阿司匹林可以提高术后早期大隐静脉桥血管的通畅率,提高了OPCAB的手术疗效。
科研工作主要集中在改善冠心病外科手术疗效及心脏机械辅助装置的研发工作。目前是国家心血管疾病重点实验室心室辅助循环课题组负责人。作为课题负责人,完成省部级课题1项,正在进行国家科技支撑计划“轴流辅助血泵的研发”课题1项。获得国家级科技进步二等奖3次;省部级科技进步奖7次;在国内外发表论文50余篇,其中SCI论文10余篇;培养硕士、博士研究生10余人。
现担任中国医师协会心血管外科医师分会常委;冠心病学术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心衰治疗学术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华胸心外科杂志》编委;《中国微创外科杂志》编委常委;《中国循环杂志》通讯编委;卫生部单病种质量控制专家组成员;北京市事故鉴定委员会委员;北京市输血质量控制和改进中心临床用血管理专家委员会委员。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