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心血管病中心举办《中国成人血脂异常防治指南(2016年修订版)》新闻发布会
时间:2016-10-26
浏览量:1877
10月24日,国家心血管病中心举办了《中国成人血脂异常防治指南(2016年修订版)》新闻发布会。会议由中国工程院院士、国家心血管病中心首席专家高润霖院士和国家心血管病中心防治资讯部主任、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主任医师陈伟伟主持,陆国平、叶平、赵冬和李建军四位指南主要执笔专家现场回答记者提问。在京的40余家媒体参加新闻发布会。
新闻发布会现场
高润霖院士指出,中国成人血脂异常总体患病率已高达40.4%。专家预测,若不加强防控,随着人群血清胆固醇水平的持续升高,将导致2010年-2030年期间我国心血管病事件增加约920万。
高润霖院士介绍,新版指南依据国人长期队列研究流行病学数据和临床循证研究进展,对人群的心血管病危险分层做了重大更新,对缺血性心血管病极高危人群提出更严格的控制目标。《指南》强调要根据个体心血管发病危险决定治疗措施;强调治疗性生活方式改变作为血脂异常患者的基础治疗措施;强调高胆固醇血症患者和高危以上人群长期药物调脂治疗的重要性。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贞医院—北京市心肺血管疾病研究所副所长赵冬教授指出:以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或胆固醇升高为特点的血脂异常,是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重要的危险因素。无论采取何种药物或措施,只要能使血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下降,就可稳定、延缓或消退动脉粥样硬化病变,并能显著减少这些致死致残性疾病的发生率、致残率和死亡率。此外,其他类型的血脂异常,如甘油三酯增高或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降低与动脉粥样硬化性疾病发病危险的升高也存在一定关联。
赵冬表示,定期检查血脂和健康生活方式是防治心血管病的重要措施。良好的生活方式包括坚持心脏健康饮食、规律运动、远离烟草和保持理想体重。为及时发现血脂异常,建议40岁以上男性和绝经期后女性每年检测血脂;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病患者及其高危人群,应每3-6个月测定1次血脂;因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病住院的患者,应在入院时或入院24小时内检测血脂。
对年龄低于55岁人群应关注心血管病余生危险。根据个体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病危险程度,决定是否启动药物调脂治疗。将降低LDL-C水平作为防控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病危险的首要干预靶点。
指南还建议,无论是否选择药物调脂治疗,都必须坚持控制饮食和改善生活方式。建议每日摄入胆固醇小于300mg,尤其是已有动脉粥样硬化心血管病或高危人群,摄入脂肪不应超过总能量的20%-30%。高甘油三酯血症者更应尽可能减少每日摄入脂肪总量,每日烹调油应少于30g。建议每周5-7天、每次30分钟中等强度代谢运动。有心脑血管病者,应在医生指导下进行适度运动。
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叶平教授表示,调脂治疗需设定目标值:极高危者LDL-C<1.8mmol/L;高危者LDL-C<2.6mmol/L;中危和低危者LDL-C<3.4mmol/L;LDL-C基线值较高不能达目标值者,LDL-C至少降低50%;极高危患者LDL-C基线在目标值以内者,LDL-C仍应降低30%左右。
临床调脂达标,首选他汀类调脂药物。起始宜应用中等强度他汀,根据个体调脂疗效和耐受情况,适当调整剂量。他汀应用取得预期疗效后应继续长期应用,如能耐受应避免停用。
陈伟伟介绍,《中国成人血脂异常防治指南(2016年修订版)》是在2007年版《中国成人血脂异常防治指南》基础上进行的修订更新。新版指南在国家卫生计生委疾病预防控制局的支持下,由国家心血管病中心、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中华医学会内分泌学分会以及中华医学会检验医学分会组成血脂指南修订联合委员会,以我国近年来心血管病流行病学研究进展和血脂异常大规模随机临床试验为依据,参考国内外有关研究进展,经修订专家反复研讨论证,于2016年完成修订并正式发布实施。
阜外院训
敬业 · 仁爱 · 求实 · 攀登
军队文化
对党忠诚,信念坚定,听党指挥,从大局出发,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注重团队协作,组织纪律严明
协和文化
协和精神:严谨、求精、勤奋、奉献思想内核:崇尚科学、崇尚知识、 专业态度和专业精神表现方式:凝重、内敛、不张扬、重视口碑效应
精英文化
始终以成为行业内精英医院为奋斗目标以【培养国家级心血管病专家为己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