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掌握高血压知识 控制高血压疾病

问:宋教授,您好!非常感谢您在百忙中接受我们的采访!据了解,高血压是最常见的心血管疾病,是全球范围内的重大公共卫生问题。那么请您简单谈谈什么是血压高?

宋雷教授:血压高是一个现在大家越来越关注的问题,它主要是因为我们的血压分两部分,首先是血压的调节激素本身出现了问题,其次是我们的血管的反应性出现了问题,这两种因素可综合导致病人血管内压力的增高,这种情况,我们就定义为血压高。血压主要分为收缩压和舒张压,收缩压和舒张压高于正常值的界限我们就定义为高血压。

问:引起高血压的因素有很多,请您简单介绍下包括哪些?

宋雷教授:基于目前的医学发展水平和检查手段,能够发现导致血压升高的确切病因,称之为继发性高血压,反之,不能发现导致血压升高的确切病因,则称为原发性高血压。高血压人群中多数为原发性高血压,但明确诊断原发性高血压,需首先除外继发性高血压。目前认为,继发性高血压占高血压人群的20%左右,但随着医学发展水平和检查手段的不断进展,继发性高血压的比例将不断增加。

原发性高血压是由遗传和环境因素造成的。高血压的易患对象如下:包括吃盐过多、超重或肥胖、长期饮酒、缺乏运动、长期精神压力大等;高血压有遗传性家族史,男性≥55岁及更年期后的女性易患高血压。有以上危险因素之一者,建议定期测量血压,同时改变不良生活方式,预防高血压的发生。

继发性高血压原因众多,其中以各种肾脏、肾血管病变引起的高血压,内分泌紊乱引起的高血压如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嗜铬细胞瘤、Cushing综合症等最为常见,此外一种称为“睡眠呼吸暂停综合症”的病变引起的高血压也越来越多见,这类病人往往以打鼾严重为特点。这类疾病因为原因复杂,不容易被发现,确诊困难,给予常规的降血压药物或多种降压药血压控制不佳。在小于40岁发病的年轻高血压患者中,继发性高血压较为常见,特别是难治性高血压的患者。难治性高血压是指在应用改善生活方式和包括利尿剂在内的合理搭配足量的至少3种抗高血压药治疗的措施后,仍不能将收缩压和舒张压控制在目标水平。对于这类患者我们应特别予以重视,如果这类患者能够得到早期正确诊断,一部分患者的高血压将会被治愈。

问:那么请您再谈谈如何能够长期的控制好高血压呢?

宋雷教授:这是一个非常好的也是一个大家非常关注的问题,首先应明确高血压的原因,除外继发性高血压包括单基因致病性高血压。

其次,改变不健康的生活方式和服用合理的降压药,二者缺一不可。长期坚持健康的生活方式,主要包括合理膳食、控制体重、戒烟限酒、适度运动、心理平衡。

1)合理膳食:

①限制钠盐摄入:高血压饮食疗法最关键是减盐。中国营养学会推荐健康成人每日摄入量不宜超过6克,高血压患者不超过3克。限制钠盐的摄入是预防和治疗高血压的花费成本最小的有效措施。

②限制总热量:尤其要控制油脂类型和摄入量。减少动物食品和动物油摄入,限制动物内脏、肥肉、蟹黄、鱼子、蛋黄、鱿鱼等富含饱和脂肪酸和胆固醇的食品摄入量;适量选用橄榄油等植物油。

③营养均衡:适量补充蛋白质,适量增加新鲜蔬菜和水果,增加膳食钙摄入。

高血压患者的食物选择:高血压患者饮食宜清淡、低盐、低脂、低糖,宜高维生素、高纤维素、高钙。

2)控制体重:高血压患者应控制体重,避免超重和肥胖。体重指数:采用体重指数(BMI)评价体重,计算公式:BMI=体重(kg)÷身高2(m2)。中国成人BMI的判定标准为:18.5≤BMI24.0为正常,24.0≤BMI<28.0为超重,BMI≥28.0为肥胖。

体脂:体脂超标将显著增加高血压发生的风险。目前主张,成年男性体脂不超过体重的25%,女性不超过体重的30%。

体型:体型反映身体脂肪的分布。诊断肥胖分布类型最简便和常用的指标是腰围,以及腰围除以臀围计算出的“腰臀比”。成年男性腰围大于90cm,或腰臀比大于0.9;成年女性腰围大于85cm,或腰臀比大于0.85,为中心型肥胖。

3)戒烟限酒:戒烟可以显著降低心血管病、癌症等疾病的风险。长期过量饮酒可引起高血压、心血管病。男性饮酒的酒精量每日不超过25g,即葡萄酒小于100-150ml(相当于2-3两),或啤酒小于250-500ml(半斤-1斤),或白酒小于25-50ml(半两-1两);女性减半;孕妇不饮酒。

4)心理平衡:预防和缓解心理压力是高血压和心血管病防治的重要方面。包括构建和谐社会,创造良好的心理环境,培养个人健康的社会心理状态,纠正和治疗病态心理。

5)关注睡眠:睡眠差者24小时动态血压监测发现大多数无昼夜节律,夜间血压未低于白天,夜间血压高使全身得不到充分消息,靶器官易受损。高血压患者失眠后,次日血压必定升高。良好的睡眠有助于降压,睡眠差者应找医生帮助调理,提高睡眠质量。

第三,在医生的指导下合理用药,长期用药。起始治疗:患者在生活方式改变后血压仍不达标应开始药物治疗。如果医生认为有必要实现快速控制血压,可以视情况在诊断后立即给予降压治疗。其他心血管危险因素存在,也应尽早开始药物治疗。药物选择:需考虑患者年龄、民族、种族及其他临床特征等因素,以及其他疾病(如糖尿病)和怀孕等情况。

只有通过长期治疗,才可能使血压达到或接近目标血压,预防靶器官损害和并发症的发生,所以要坚持长期治疗。还要定期随访,以便观察降压疗效,及时调整治疗方案。检测各种危险因素,强化健康生活方式。病情较重的患者应每1-2个月随访一次,病情较轻者每3个月随访一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