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人死亡有十大危险因素:疾病依然“从口入”
时间:2015-10-16
浏览量:4685
要问人是怎么死的?一般的回答是得癌症死的,或得心脏病死的,还有可能是被车撞死的。但又是什么原因导致心脏病或癌症的呢?这个就谈到了危险因素的概念。
危险因素指增加某种疾病的可能性的因素,当消除该因素时,疾病的发生危险也随之下降。
最近全球疾病负担、伤害及危险因素研究的结果公布,揭示了与中国居民的死亡最相关的十大危险因素。
这10个危险因素包括:高血压、吸烟、吃盐过多、吃蔬菜和水果少、大气污染、室内空气污染、肥胖/超重、血糖升高、饮酒和吃全谷物类食品少。
其中与饮食相关的危险因素就占了四项:吃盐过多、吃蔬菜和水果少、饮酒和吃全谷物类食品少,而高血压、血糖升高和肥胖/超重也与饮食有明显关系。“病从口入”一点儿也不过分,管住嘴是健康最重要的措施。
剩下的三项:吸烟、大气污染和室内空气污染则属于环境污染。
在上一次的调查中,上榜的危险因素还有体力活动减少和高脂血症,这次落榜并非不重要,而是其他的因素的比重增加了。
相比而言,中国导致死亡的危险因素还相对好一些,如果看非洲,婴儿和孕产妇营养不良、不安全性行为、不安全饮用水和环境卫生及不用肥皂洗手,则是死亡的主要原因。
从全球的角度看,87.9%心血管病的负担可以用危险因素来解释。换句话说,如果能够把以上的危险因素控制好,近90%的人不会得心血管病。这也就解释了为何发达国家心血管病逐年下降,换句话说,心血管病“可防可控”。
全世界范围内,有6个危险因素的危害最大,他们是:不健康饮食,导致1130万例死亡;高血压,导致1040万例死亡;儿童和孕产妇营养不良,导致770万例死亡;吸烟导致610万例死亡;空气污染,导致550万例死亡;肥胖和超重导致440万例死亡。
用危险因素来解释死亡的好处是,我们可以较早采取措施来预防疾病,而不是得病了再后悔没有采取措施。
缺点也有,在没有得病的时候,自己没有不舒服,认为自己吸烟和不健康饮食没有什么关系,但得病了也就悔之晚矣了。
说白了,这就叫“鼠目寸光”。
来源:GBD 2013 Risk Factors Collaborators. Global, regional, and national comparative risk assessment of 79 behavioural, environmental and occupational, and metabolicrisks or clusters of risks in 188 countries, 1990–2013: a systematic analysis for the Global Burden of Disease Study 2013. Lancet. September 11, 2015.
http://dx.doi.org/10.1016/S0140-6736(15)00128-2
下一篇: 预防冠心病:我们是否选错了主食?
阜外院训
敬业 · 仁爱 · 求实 · 攀登
军队文化
对党忠诚,信念坚定,听党指挥,从大局出发,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注重团队协作,组织纪律严明
协和文化
协和精神:严谨、求精、勤奋、奉献思想内核:崇尚科学、崇尚知识、 专业态度和专业精神表现方式:凝重、内敛、不张扬、重视口碑效应
精英文化
始终以成为行业内精英医院为奋斗目标以【培养国家级心血管病专家为己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