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心脏大会(CHC2011)在国家会议中心成功举办

时间:2011-08-16

浏览量:3311

大会主席胡盛寿院所长致开幕辞

中华医学会副会长吴明江致辞

顾东风副院所长主持中国心脏大会开幕式

中外专家在中国心脏大会开幕式上

中外专家在中国心脏大会开幕式上

外国专家在开幕式上做主题发言

中国心脏大会开幕式盛况

中国心脏大会开幕式盛况  

 

从“治疗疾病”过渡到“防治并举,以防为主” 中国心脏大会(CHC2011)在国家会议中心成功举办 8月11-14日,由国家心血管病中心和中华医学会联合举办的中国心脏大会2011在国家会议中心隆重召开,本届大会共设35个论坛,888场讲座,18个卫星会。来自国内外的同道聚集一堂,探讨如何根据科学研究的结果,合理使用有效的卫生资源,结合最佳的科学和医学的证据,制定符合中国国情的公共卫生政策。近7000位参会代表莅临并见证了中国心脏大会 2011的盛况,其中有140多名国际著名专家,900多名国内专家。 大会秘书长顾东风教授介绍,中国心脏大会2011的主题是“健康的心脏•更好的生活”,希望所有参会者以及关注中国心血管病防治的有识之士,能共同致力于创造或改善环境、减少行为危害,进而拥有健康心脏、提高生活质量与构建健康和谐社会。 大会主席胡盛寿教授强调,应对心血管病流行的最佳措施无疑是预防,只有将心血管病防治工作从“治疗疾病”过渡到“防治并举,以防为主”,把心血管病防治的主战场转向社区,落实以社区为基础的人群综合干预措施,才能有效防控心血管病。当务之急,临床医务工作者需要转变观念,不仅为患者提供优质的医疗服务,而应放眼于人群防治,落脚于群防群治。中国心脏大会也正是在不断理念更新的进程中发生了蜕变与升华。 中华医学会吴明江副会长在大会开幕式致辞时也明确指出,我国现有医疗卫生服务体系的结构和模式未能很好适应慢病防控需求。结构上,社区卫生服务体系薄弱,针对心血管等慢病的全社会防治体系有待加强。医学模式上,仍沿袭生物医学模式,对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缺乏足够理解,忽视慢病的社会决定因素控制,忽视把医学研究成果转化为人群防控的社会行动。应该说慢病导致的疾病及经济负担给中国的医疗卫生服务改革带来了巨大压力,“预防为主”是中国最佳、最重要,也是最合适的心血管病防治大计。 世界高血压联盟主席刘力生教授也颇有同感,“在越演越烈的心血管病流行态势面前,我们并非毫无预见、举足无措与庸碌无为”。事实上,中国的心血管病防治起步于上世纪五十年代,而且中国心血管病防控的成果得到了国际社会的认可,希望中国能成为发展中国家心血管病防控的领军者。 在中国心脏大会的开幕式和各个学术论坛上,与会代表深深地领略到了严峻慢病形势下中国心血管同仁的不屈斗志,取得的些许成绩,以及对未来中国心血管病防控事业的宏图大志与潜心规划。可以预期,在这种精神的鼓舞与感召下,必将有更多的医务工作者投身中国的慢病预防事业。 (杨进刚/文 李武奎/图)

阜外院训

敬业 · 仁爱 · 求实 · 攀登

军队文化

对党忠诚,信念坚定,听党指挥,从大局出发,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注重团队协作,组织纪律严明

协和文化

协和精神:严谨、求精、勤奋、奉献思想内核:崇尚科学、崇尚知识、 专业态度和专业精神表现方式:凝重、内敛、不张扬、重视口碑效应

精英文化

始终以成为行业内精英医院为奋斗目标以【培养国家级心血管病专家为己任】

患者服务

预约挂号

出诊信息

重点科室

在线留言

医院地址

0871-65199777

返回顶部